网站支持IPv6

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金融要闻
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0
  •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 浏览量:-
  • 【字体:    

  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如何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明确方向,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1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办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信保、中再集团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公司特色,展示了其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务实举措。

  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人保累计为90余万家企业提供了保险服务,风险保障金额超900万亿元;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规模超2400亿元。

  “中国人保把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积极跟进现代化产业主体风险管理和保障需求,服务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落地见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中国人保集团战略部主要负责人张宝辉介绍,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人保累计为90余万家企业提供了保险服务,风险保障金额超900万亿元。

  一组数据将中国人保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一一呈现出来:2023年前11个月,为13.2万家园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2.7万亿元;承保高新技术企业10.6万家,覆盖率达到22.75%;承保专精特新企业2.74万家,承保覆盖率达24.21%,提供风险保障5.14万亿元;为7.2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提供保险服务,规上企业覆盖率11.58%。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国人保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规模超2400亿元。

  还有一个数据尤为值得关注: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人保创新风险减量服务,累计为22.68万家安责险客户提供事故预防服务63.3万次,协助排查风险隐患30.96万个。

  “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要求我们既要做好灾后补偿,又要做好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通过保险机制降低经济社会总体的风险水平。” 张宝辉表示,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考量,中国人保提出加快构建“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的新商业模式。目前,中国人保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了风险减量服务深度;围绕民生领域,提升了风险减量服务广度;紧盯新兴领域,建设了“网安风控”平台;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提升了风险减量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中国人寿累计为超4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管服务;服务年金企业客户超3.5万家;积累养老险准备金约1.8万亿元。

  “养老金融不仅是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保险业在养老产品设计、长期资金管理、养老产业融合上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发挥好保险这些优势,是我们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关键。”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副总裁赵国栋表示,中国人寿紧紧围绕老年人在养老资金、人身安全、健康管理、失能照护、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为助力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国人寿在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上全面发力。第一支柱,旗下养老险公司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首批投资管理人,为超4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管服务,让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成为“放心钱”。第二支柱,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和投资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服务年金企业客户超3.5万家,让客户的养老钱能够“钱生钱”。第三支柱,旗下寿险公司已形成包括年金、终身寿险、个人养老金、商业专属养老产品等在内的全养老产品体系。截至目前,积累养老险准备金约1.8万亿元。

  除了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中国人寿不断提升老年群体风险保障水平。2023年,承保老龄意外险近5000万人次,提供3.6万亿元风险保障。目前在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9个,覆盖3500多万人。抽样调查显示,在中国人寿经办的成都市,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降低了44.3%。

  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国太平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风险保障17.5万亿元,服务个人客户840万人,服务团体、机构客户14.3万家。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管理总部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业,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特色鲜明,即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跨境经营优势,积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太平在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据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业务管理部总经理于晓东介绍,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国太平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风险保障17.5万亿元,服务个人客户840万人,服务团体、机构客户14.3万家。

  创新持续升级,是中国太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的写照:率先突破创新型跨境机动车辆保险,开出“澳车北上”“港车北上”行业首单;持续升级跨境医疗、专属重疾险等产品,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专属产品线;优选国际医疗资源推出“太平跨境医疗服务平台”,打造高性价比、长期性的多维度跨境护理服务体系……

  于晓东预计,2024年,中国保险业在跨境保险需求、境内外保险市场联动方面将迎来新发展机遇。中国太平将继续发挥跨境协同优势,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服务“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信保累计实现承保金额8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支付赔款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5.1%。

  “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的重要一环。中国信保立足政策性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帮助企业防风险、拓市场、补损失、促融资,扎实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矢志不渝服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信保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杨明刚说。

  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信保的特色是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信保累计实现承保金额8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支付赔款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5.1%。

  具体而言,持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信保短期险承保金额实现7073亿美元,同比增长2.6%,高于同期我国出口增速7.8个百分点;短期险服务支持客户19.8万家,同比增长11.9%,约占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渗透率达23.0%,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的承保理赔服务。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信保支持中小微企业出口2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17.6万家,同比增长16.5%;小微业务理赔平均结案时间10天左右,缩短32%,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保障力度持续提高。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信保支持对共建国家出口和投资2152亿美元,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支付赔款超14亿美元。另外,中国信保的14项工作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等多个标志性工程以及一批5G、新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小而美”民生项目。“截至目前,成果清单中的4项协议已全部落实,10个具体项目也相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杨明刚说。

  目前,中再产险承接的巨灾保险项目已覆盖全国19个省市;年均承担国内地震风险累计责任超过5万亿元、洪水台风累计责任超过9万亿元。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社会风险分散的重要机制,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再产险副总经理王忠曜表示,再保险能够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里分散转移巨灾风险。自2014年起,中再产险积极参与深圳、宁波、厦门、云南、广东、四川等地的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为地方巨灾保险试点提供稳定的再保险保障支持和技术服务。目前,中再承接的巨灾保险项目已覆盖全国19个省市,先后参与了100多个行政区域方案的设计、测算、评估。

  王忠曜在发布会上举了一个例子: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发生6.4级地震,当地指数巨灾保险触发赔付。震后22小时,大理州地震指数保险第一笔4000万元赔款已经到账,再保险人承担责任超2000万元。

  数据显示,中再产险年均承担国内地震风险累计责任超过5万亿元、洪水台风累计责任超过9万亿元。

  此外,中再产险还积极开展巨灾领域风险减量服务,自2018年起,先后发布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为保险再保险业深度融入社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提供重要抓手。王忠曜表示:“目前,巨灾模型系列已逐步服务于政府、产业与保险业巨灾风险管理,在‘杜苏芮’台风等重大灾害的灾害预警、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