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金融要闻
金融服务兜实“老有所养”
  • 发布时间:2024-02-29 11:44
  • 来源: 经济日报
  • 浏览量:-
  • 【字体:    

  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丰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业内人士认为,发展银发经济意味着养老产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给金融服务养老产业带来机遇。

  目前,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状况如何?保险资金如何在养老产业领域发力?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专家。

  产品供给持续优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目前,60岁以上人口近3亿人,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专家认为,发展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重要环节。养老金融的发展,直接关系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于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等36地启动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超5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在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运行平稳,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

  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增加至741只,包括465只储蓄类产品、183只基金类产品、70只保险类产品、23只理财类产品。

  招商银行构建了集“社保账户、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其他备老资金”于一体的“个人统一视角”养老主账户,并将以此为基础,不断构建涵盖“攒养老金+花养老金”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招商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已超过500万,上线个人养老金产品160余只,缴存金额超过70亿元。

  “招商银行个人养老金客户平均年龄36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建立养老意识,并着手推进这笔备老养老的超长期限投资。”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银行的开户、产品组织与优选能力、体系化的运营等都是巨大考验;真正从客户视角出发,建立并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才能起到帮客户备老养老的作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介绍,自2021年9月试点至今,养老理财产品认购投资者约47万人,规模超过1000亿元;自2022年11月试点至今,特定养老储蓄存款人数约20万人,余额接近400亿元。

  上述数据显示,监管部门在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尹江鳌表示,未来,金融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及时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商业养老金融试点;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引导推动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同时,全国范围内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虽然在增加,但实际缴存资金相对不高。如何增强养老金融产品吸引力,不断提升居民缴存积极性,是当前要解决的难题。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陈敏安撰文建议,相关机构可以适当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实行的个人免税储蓄账户、住房反向抵押、长期护理保险等养老产品,不断创新推出我国养老金融产品,推进生命周期基金产品的开发,把握老年人群的需求,延伸适老金融服务内涵,推出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智慧服务、生活消费等综合功能的服务产品,构建个性化、定制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效能。

  商业养老保险升温

  近年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和作用逐渐为消费者所熟知。据了解,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以养老保障为目的,领取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产品设计分为积累期和领取期两个阶段,领取期不得短于10年;采取账户式管理,账户价值计算和费用收取公开透明。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于2021年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试点,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人身险公司参与试点。2022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和参与主体扩容,试点区域扩展至全国,参与主体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基础上还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与试点。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相关业务要求,进一步扩大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范围。

  试点开展多年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规模稳步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专属养老保险保单件数约74万件,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106亿元。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超过8万件。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资金长期锁定并专门用于个人养老途径的保险产品,具有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等特点,其核心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养老保障。”中信保诚人寿北京分公司业务经理王娟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保险市场需求逐步增加,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作为长期储蓄和养老保障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由试点转为常态化业务,将使更多人身保险公司可以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增加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023年结算利率陆续出炉。从目前在售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来看,稳健型账户的结算利率在2.1%至4.15%之间,进取型账户的结算利率在2.5%至4.25%之间,较2022年均有所下降。但从市场反馈来看,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化结算利率大多远高于最低保证利率,且大部分消费者对结算利率下降也表现出较为宽容的态度。

  “结算利率下调是行业趋势。2023年,受债券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保险机构投资端收益出现下滑,进而传导到负债端,目前主要人身险产品利率水平均有所下调。”王娟表示,虽然结算利率有所下调,但其“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在应对养老问题上仍具优势。

  王娟表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因部分产品投保费用门槛低、缴费灵活,个人经济紧张时可暂停缴纳且养老险账户不会失效等特性广泛受到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欢迎。此外,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通常注重长期规划,长期投资优势更明显,较为适合追求稳健长期收益的投资者。

  险资布局养老产业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联合深圳市卫健委等部门印发《深圳市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运用信贷、保险资金积极对接养老服务优质项目,加强与医养康养产业协同合作。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表示,保险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回报要求低,而养老产业经营稳定、周期波动小、现金流稳定,两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保险机构投资参与养老产业,可以把刚性的养老需求与低频的保险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销售场景,促进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保险投资还可以向上连接医疗险、长护险、养老险等产品,向下连接慢病管理、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健康养老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保险养老与保险主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龚明华说。

  据了解,目前,保险机构投资养老产业已形成重资产、轻资产和轻重结合三种模式。重资产模式下,保险公司集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三种角色于一身,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持续照护退休社区,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护理和医疗服务。该模式一般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实行整体规划,统一配置设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以中国人寿为例,在养老产业投资布局上,中国人寿发挥金融央企实力,加速在20至30个中心城市完成投资布局,加大养老床位和服务供给,目前已在天津、苏州、三亚等地落成的国寿嘉园,是中国人寿整合医疗、健康、养老等多方面资源打造的高品质复合型养老社区和康养旅居基地。在健康领域投资布局上,中国人寿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基金,围绕大健康产业链,加大在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投资布局,以投资聚集医疗资源,推动构建健康产业生态圈。

  轻资产模式下,保险公司通过租赁物业、委托管理及与成熟养老机构合作的方式参与养老产业。轻重结合模式则将上述两种方式有机结合,保险机构自建部分养老社区,同时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投资养老机构股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商业保险机构养老社区项目数量已达到105个。

  在保险机构投资参与养老产业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养老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期,盈利模式尚不明晰;养老产业专业人才缺乏;地方性支持政策尚未落地,民办公办待遇不同等。为此,龚明华建议,保险机构应制定并实施投资参与养老产业的长期规划,加强产品端、支付端与服务端的协同,促进保险与“医、药、健、护、养”的融合。保险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多样地确定投资参与养老产业的规模、渠道和方式,提供差异化服务。中小保险机构可建立养老金融服务联盟,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行资源共享和互换,提供跨区域的养老服务,实现合作共赢。